在台灣,國小中年級的孩子,開始學習中文輸入,通常從注音輸入法起步。
這個階段的目標不是打多快,而是「會打字」。
但最常出現的困難就是——選字太難了!
大量同音字讓孩子一不小心就選錯,不但打得慢,還常常覺得沮喪。
自然輸入法的設計初衷,就是為了解決這個痛點。
我們不只想讓孩子學會輸入,更希望提供「超越輸入的學習價值」。
打字,不只是一門技能
中文輸入教學,不應該是單獨被教的一堂課。
當輸入練習能融入學科內容時,才真正有學習意義:
在語文課,用輸入法搭配心智圖工具整理詞彙
- 在自然課,編寫含圖文的報告、練習簡報製作
- 在社會課,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寫出觀察與想法
- 從「打字」走向「數位素養」
除了技能,我們也該與孩子一起思考:
為什麼提筆會忘字?
- 我們怎麼善用AI工具幫助寫作,而不是只靠它產出內容?
- 這些問題,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的AI素養與數位公民意識。
自然輸入法團隊相信:
輸入,不該只是輸入。
它是語文表達的開端,也是理解科技與思辨力的起點。
